中国唯一富过17代的家族,坐拥上海近一千栋房屋,子孙大都上哈佛
在中国,“富不过三代”几乎成了定律,但贝氏家族却完全打破了这个魔咒——从明朝中期至今,已经传承了整整17代,近500年!
这个家族在上海的全盛时期,竟拥有近千栋房产,总面积超过16万平方米。
而他们能维系基业长青的秘诀,竟藏在一句看似朴实的家训中。

明朝嘉靖年间,由于中原大地战火纷飞,浙江兰溪的贝氏一族不得不背井离乡,举家迁往江南水乡苏州。
作为家族迁苏第一人,贝兰堂带着祖传的医术来到这座陌生的城市,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诚信的品格,很快在当地站稳了脚跟。
他开设的中药铺不仅讲究药材品质,更注重医德,无论贫富贵贱,他都以同样的认真态度诊治。
渐渐地,“贝家药铺”的招牌在苏州城中有了口碑,病患纷至沓来。

第二代、第三代传人继承家业后,进一步扩大了药材经营的规模,他们不满足于单一的坐堂问诊,而是开始在江浙一带开设药号连锁。
等到清朝乾隆年间,贝家的中药生意已经遍及江南各大城镇,家族的第七代传人贝慕庭更是跻身“苏州四富”之列。
要知道,乾隆盛世时期的苏州,可不是一般的富庶。
这里是全国首屈一指的经济中心,丝绸、瓷器、茶叶等贸易兴盛,“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说法便是形容当时的繁华。

在这样一个富甲天下的城市里能成为四大富户之一,意味着贝家的财力在整个大清朝都能排得上号。
不过与其他富户家族不同的是,贝家并未因为富贵而逐渐骄奢,他们始终恪守“遗儿千秋富贵,莫若良言一句”的家训。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留给子孙的,与其是富贵产业,不如是一句良言规范。
为了避免子孙沉迷享乐,贝家还特别定下了“男丁必须做事”的规矩,话看似简单,却从根本上杜绝了纨绔子弟的出现。

也正是凭着这样的家风,让贝家在富甲一方的同时,始终保持着良好的社会声誉。
到了清末民初,家族迎来了最辉煌的时期,这一代中,最引人注目的是贝润生和贝哉安两位。
贝润生16岁只身赴上海打拼,从颜料行最基层的学徒做起,却靠着钻研对每一种颜料的特性都了如指掌。
凭借着过人的商业头脑和执着的钻研精神,他在28岁就成为了瑞康颜料行的经理,很快就在上海滩打出了“颜料大王”的名号。

事业有成后,贝润生并没有忘记回报家族,他不惜重金,花费80万银元购入了苏州四大名园之一的狮子林,让全族共享。
不仅如此,他还在园中设立了贝氏承训义庄,专门用于赡养和救济贫困族人。
而在同一时期,贝润生的堂兄贝哉安也走出了另一条发展路径。
作为苏州府的贡生,他本可以选择做官,然而面对家族转型的需要,他毅然投身商界,在他的带领下,贝家开始进军金融领域。

贝哉安不仅参与创办了上海银行,还连任苏州总商会会长七年,推动了整个苏州的工商业发展。
期间,他还发起募捐,修建了从阊门到虎丘的马路,为苏州的城市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等贝祖诒从父亲贝哉安手中接过贝家的金融事业时,已是民国时期,他先后担任广州、香港、上海三地分行经理,1946年更是被委任为中央银行总裁,成为那个动荡年代里中国金融界的重要人物。
在次年的严重经济危机中,当许多高官纷纷利用职权疯狂敛财、转移资产时,贝祖诒依然恪守清正,分文未取。

他始终铭记着家族“以德遗子孙”的训诫,为贝家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赢得了广泛的尊重。
然而,贝祖诒或许未曾想到,他为家族带来最大荣耀的,不是自己在金融界的辉煌成就,而是1917年在广州出生的长子贝聿铭。
这个自小在苏州狮子林中嬉戏、在上海长大的少年,后来成为了影响整个20世纪的建筑大师。
原来,在童年时期,贝聿铭在上海目睹了一座摩天大楼的诞生,这就是后来被誉为“远东第一高楼”的国际饭店,高达83.8米,是当时远东地区最高的建筑。

每天看着这座大楼拔地而起,建筑的种子在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尽管父亲贝祖诒希望他能继承家族的金融事业,甚至为他安排了去英国学习金融的计划,但他还是坚持选择了建筑设计的道路。
于是在1935年8月13日,18岁的贝聿铭在叔叔贝祖远的陪同下,来到上海外滩,登上了美国远洋班轮“柯立芝总统号”,目的地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求学期间,贝聿铭先后辗转三所美国名校,最终在哈佛大学深造,由于成绩突出,他在1946年被母校哈佛大学聘为建筑系助教。
但很快,他意识到象牙塔无法满足自己的抱负,仅仅3年便辞去教职,投身实践。
可在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一个东方面孔的建筑师很难获得认可,整整15年,美国主流建筑界都对这位来自中国的建筑师避而远之。
后来美国总统肯尼迪遇刺后,其夫人杰奎琳亲自选定贝聿铭为肯尼迪纪念图书馆的设计师。

这个项目历时15年,其间经历了无数波折,选址甚至改到了一片垃圾场,但最终,贝聿铭将这片荒地变成了美国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这座由几何图形组合而成的建筑,倚海临风,黑白分明,不仅成为了波士顿的地标,更让杰奎琳赞叹:“贝聿铭的唯美世界,无人可比。”
建筑界将这一年命名为“贝聿铭年”,并授予他美国建筑学院金质奖章,但这仅仅是他一系列辉煌成就的开始。

1989年,他顶着法国人的强烈反对在巴黎卢浮宫前建造玻璃金字塔,成为了巴黎新的文化符号。
此后,他设计的香港中银大厦、北京香山饭店、苏州博物馆等作品,无一不成为了城市地标。
他的建筑作品超过百项,获得的奖项超过50个,其中最重要的是1983年的普利兹克建筑奖,被誉为建筑界的诺贝尔奖。
当然,在延续家族荣誉的同时,他也没忘记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接班人,贝聿铭的三个儿子贝定中、贝建中、贝礼中都进入哈佛大学深造,后来都投身建筑设计领域。

其中贝建中和贝礼中更是与父亲合作设计了包括洛杉矶比利华山庄办公大厦在内的多个重要项目;女儿贝莲则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在法律领域有所建树。
到了第17代,贝家的“基因优势”依然强劲。
贝建中的女儿Olivia Pei不仅是哈佛大学社会学专业的高材生,还在2007年受邀参加巴黎名媛舞会,展现了不凡气质。
贝礼中的女儿Anna Pei则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艺术史专业,创立了面向儿童的艺术教育项目,将家族对艺术的热爱传递给下一代。

回望贝氏家族近500年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他们基业长青的秘诀:重德行、重教育、与时俱进。
真正的富贵,不在于一时的荣华,而在于世代传承的智慧与品德,而贝氏家族的故事,恰好是这样的一个典范。
从医药到金融,再到建筑艺术,无论领域如何,每一代人都能在守护传统的同时开创新局,这正是一个家族基业长青的根本所在。

参考资料:



请先 后发表评论~